2022年9月以来,江苏省清江浦区、淮安区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挖掘地名资源,传承地名文化,助力发展乡村振兴。近日,两区成功入选省级“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
挖掘地名资源,助力文化传承
淮安区博里镇博里村是中国农民画之乡,革命时期,也是“雪枫大学”淮安分校遗址所在地,就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博里农民画”这一特色命名了画苑路,以雪枫命名了雪枫路。清江浦区和淮安区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地名资源,两区面向社会有奖征集乡村地名故事182篇、线索350多条,撰写精炼百度百科词条300多条,制作发布地名试点专题宣传片2条,线上旅游导览路线图1幅;命名乡村道路27条,设置地名标志110处,特色或红色地名保护标志16处,并在重要地点添加“地名简介”,介绍设标地名的读音、来历含义、历史沿革、地名故事及旅游特色等内容。清江浦区黄码镇通过查阅历史资料、走访民间、实地调查等方式,对全镇范围内自然地理实体、乡村居民点、乡村道路街巷、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乡村旅游景点等命名设标展开大排查,并编制形成黄码镇乡村地名规划,使传统地名文化得以延续。
布局数字地名,打造智慧生活
地名在日常生活、政务服务、基层治理、电商发展、文旅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两区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精准定位采集农家乐、舌尖上的清江浦、采摘园等1032个惠农助农兴趣点上传高德、百度等在线地图,上传国家地名信息库10252条,为各行各业提供方便。清江浦区制作地名畅游图、乡村地名服务示意图、编纂地名故事等;淮安区共设置20多万块“二维码”门牌,其中“教具之乡”施河镇为全镇17763户居民、187家企业、1460个商铺安装了二维码门牌,实现了地名标志全覆盖,此外新设的90个道路标志牌均带有二维码,可以通过扫描获取施河镇经济文化信息,极大提升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效率。
融合产业业态,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地名文化”不仅要保护好,还要用起来。清江浦区和淮安区近年来围绕地名文化,探索发展出红色教育、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等新兴业态,全方位展示地域文化和乡村的风土人情,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淮安区大力发扬红色文化资源,在车桥镇的车桥战役纪念广场和战役主战场所在地的卢滩村设置了红色地名保护标志,安装淮安区红色地名导览图展示栏,同时制作宣传小视频在互联网平台进行投放,致力打造红色地名文化教育实景课堂。清江浦区黄码镇则在“地名+特色农产品”上狠下功夫,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建设农产品交易集市、网络直播基地,发源此地的“淮安红椒”就是江苏省诞生的首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村里建起了“红椒广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打造了淮安红椒展示馆,“淮安红椒”这一特色地理标志产品成为了孕育文化、振兴乡村的载体。